安徽蚌埠市交通运输局

人气指数:74
网站介绍

蚌埠市交通局位于蚌埠市沿淮路255号,系蚌埠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公路和水路交通行业的职能部门。1953年1月,设立省交通厅蚌埠交通局,6月改称蚌埠市交通局,辖航运局和搬运公司,但至11月即撤销。此后,淮北运输管理局于1953年至1958年、1962年至1964年两度设于蚌。1959年6月至1961年3月,由蚌埠专区设置交通运输管理局。专区撤销后,1961年4月改为蚌埠市交通局,辖搬运管理处、汽车公司、第一汽车队、工程养护队、长途汽车站、汽车修理厂等单位。1961年10月,蚌埠市交通局改为蚌埠市交通运输管理局,辖搬运管理处、公共汽车公司、公路站、长途汽车站、汽车修理厂、车辆监理所、工程养护队、小车队、第一汽车队等。1962年7月,蚌埠市交通运输管理局与搬运公司合署办公。

1964年7月,蚌埠市交通运输管理局又改为蚌埠市交通局。1968年7月,蚌埠市交通局成立 “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1969年2月,省里要求交通运输部门一律按军事化建制,交通局革命委员会改为安徽省交通纵队蚌埠市交通支队革命委员会,管辖范围也随着扩大。

1970年9月,改为蚌埠市交通局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恢复蚌埠市交通局。至1985年,蚌埠市交通局内设办公室、财务科、运管科、安全工劳科、综合计划科等业务科室,辖蚌埠市公路总站、蚌埠市交通监理处、蚌埠市交通科学研究所、蚌埠市交通运输管理站、蚌埠市汽车运输公司、蚌埠市运输公司、蚌埠市联运公司、蚌埠市交通局汽车队、蚌埠船厂及蚌埠市汽车修理厂等单位。

1986年,蚌埠市交通局机关驻地在蚌埠市胜利西路162号,机关内设办公室、综合计划科、运管科、工劳科、保卫科、武装部、财务科、组干科、宣教科、纪委(监察室)、工会、团委。1987年撤销综合计划科,成立企业科,财务科改为计划财务科。1995年3月,蚌埠市交通局机关由蚌埠市胜利西路162号迁至蚌埠市沿淮路255号新址办公。

1996年,蚌埠市交通局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蚌埠市国家公务员制度方案》(蚌政〔1995〕131号)、《关于〈蚌埠市交通局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的批复》等有关文件精神,对蚌埠市交通局机关人员实施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撤销企业管理科、运输管理科,设置工程管理科、生产科。调整后的局机关内设办公室、组织人事科、宣传教育科、财务审计科、生产科、工程管理科、安全工劳科、武装保卫科、纪委(监察室)、工会、团委,核定局机关设置公务员职位36个。

2002年,蚌埠市交通局按照《关于印发蚌埠市交通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蚌政办〔2002〕39号)文件规定,将车辆购置附加费改为车辆购置税,并交给市国家税务局管理;把汽车出入境运输和城市公交划归市交通局管理。对内设部门进行调整,撤销组织人事科、宣传教育科、生产科、工程管理科、安全工劳科、武装保卫科,合并调整后的局机关内设:办公室、法制科、工程计划科、综合运输科、财务科、人事教育科、交通战备科、纪委(监察室)、工会、团委,核定局机关设置公务员职位32个。

蚌埠市交通监理处1987年7月划给蚌埠市公安局;蚌埠公路总站1990年3月更名为蚌埠市公路管理局;蚌埠市交通运输管理站1991年8月改为蚌埠市公路运输管理处直属站;蚌埠交通科学研究所1996年3月交给蚌埠市公路运输管理处管理;蚌埠市联运公司2000年3月转入蚌埠市丰原集团有限公司;蚌埠市长途汽车货运公司(原交通局汽车队)2000年4月转入蚌埠市丰原集团有限公司;蚌埠神舟船舶制造厂(原蚌埠船厂)2000年5月改为民营企业;蚌埠市专用汽车制造厂(原汽车修理厂)2000年9月转入蚌埠市滤清器总厂;蚌埠市汽车运输公司、蚌埠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于2005年10月并入蚌埠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蚌埠市运输公司2005年12月被安徽南翔集团蚌埠光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收购。

2005年底,蚌埠市交通局所辖单位有:蚌埠市公路管理局、蚌埠市地方海事局、蚌埠市公路运输管理处、蚌埠市县乡公路管理局、蚌埠市淮河公路桥管理处、蚌埠市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蚌埠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

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厅[2009]46号)精神,设立蚌埠市交通运输局,为市政府组成部门。

   蚌埠市交通局是蚌埠市人民政府主管公路和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管理的职能部门。下属地方海事局、公路管理局、公路运输管理处、淮河公路桥管理处、县乡公路管理局5家副县级事业单位,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1个正科级事业单位。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汽车运输总公司、公交总公司等三家企业单位。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厅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做好“三个服务”为目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先后被省交通厅和蚌埠市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2010年以来,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谋划了大庆路淮河大桥、蚌淮高速公路两个连接线、蚌埠至固镇一级公路、涂山西路改扩建工程、X029园集大桥、港口建设、京沪高铁综合客运站、公交场站建设、现代物流园区、组建大型客运集团等“十大”重点项目。通过强化规费征收,加大资金筹措和监管力度,广开渠道,努力破解交通建设资金瓶颈。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亿元,占政府目标计划的70%。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34亿元,占年计划62%,完工里程345.2公里,完成危桥改造16座,渡口改造32个,农村客运站13个;水运设施及公路客运站场完成投资8184万元。完成道路客运量2273万人,旅客周转量19.2亿人公里,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7%和13.4%;完成货运量2093万吨,货物周转量29.9亿吨公里,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2%和13.1%。城市公交完成客运量7196.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6%。蚌埠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2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8.6%。
    在未来的岁月里交通人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继续高举科学发展观的大旗,在实践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三个服务”具体措施。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全力推进招商引资,采取BT、BOT、投资参股等形式,吸纳民间资金投入交通建设、公路养护和运输市场。深化改革力度,全面提升交通综合服务水平,大力弘扬蚌埠城市精神和瑞青精神,激发干部职工“热爱交通、建设交通、奉献交通”的热情,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事业氛围,用百倍的努力建设和谐交通。

二、蚌埠百年水运发展历史

    蚌埠的水路运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水路运输可直达周边地市淮南、阜阳、亳州、宿州、淮北等水运主要港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水路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如今在安徽沿淮地区,已形成以蚌埠为中心,“干支直达、江海联运”的现代化水运交通网。

昔日繁忙的水上客运。

1907年,正阳关钱庄老板王锦芳、银行经理胡渊如等人集资购置利淮、九皋两艘小客轮,经营正阳关至苏北清江县码头镇之间的航线,每逢二、五、八日从正阳关开出,航期三天,全程400多公里,蚌埠是中途站。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后,蚌埠商贸兴起,旅客运输业随即转移到蚌埠。民国19年,蚌埠有轮船业10家,小轮载客船26艘。民国37年,客运量22.46万人,周转量1015万人公里。建国后,淮河客运轮船都集中在蚌埠,运力增大,客运量成倍增长。1950年,客运量17.22万人,周转量830万人公里。

1960年至1962年,因经济困难外出谋生人员多,客流量出现非正常的猛增。1961年,客运量增至344.61万人、周转量14193万人公里,为淮河客运高年份。1963年后,由于铁路、公路客运量加大,水路客运逐年下降。1988年4月,蚌埠水上客运全面停航。改革开放后,蚌埠水运事业采取国有、集体、个体“三个一起上”的水上运输经营政策,水上运输企业逐渐由国有、集体所有制为主过渡到以个体、民营和股份有限公司占主导地位的局面。1985年以前,蚌埠市区有水上运输企业4家(国有一家、集体三家),船舶总运力为13 万吨,平均每艘载重吨70-100吨左右。至2010年,蚌埠共有各种类型的水路运输企业61家(含三县),拥有各类运输船舶3857艘,290万载重吨。船舶运力结构进一步优化,千吨以上船舶有625艘,142万载重吨,船舶大载重吨位达到11377吨。

★蚌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    安徽省沿淮地区的水运中心。蚌埠开埠前,有木帆船从江苏淮阴运盐至蚌埠,再销往沿淮临近县城。开埠后,皖北、豫东粮食和土特产品,通过72道支流进入淮河,云集蚌埠,至上世纪30年代初,蚌埠港日吞吐量高可达5000吨。但蚌埠的航道水位低,通航吨位底,运输量小;特别是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为阻止日军进逼,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造成黄河水在淮河流域泛滥,使淮河干支流的航道普遍淤浅,仅能航行吃水六七米的小轮,冬季运输能力更小。直至1961年8月,蚌埠闸的建成通航,淮河水上运输才逐渐好转。津浦铁路全线通车后,铁路运来的大量物质需转运到淮河上下游,均由蚌埠港中转,港口转运物资的急剧增加,也开始了港口建设。民国元年(1912年)在二号码头开挖船塘(称老船塘),民国8年在三号码头开挖新船塘,两个船塘的兴建,使蚌埠港有了较大的改观。蚌埠解放后,重新对港区加以建设,很快建成蚌埠一号、二号、三号码头区。1977年,又在三号码头及对岸新建车辆轮渡码头两座,大大提升了蚌埠轮渡的渡运能力。1987年,在二号码头兴建重件码头泊位一个;1990年,又实施蚌埠三号码头轮渡改建工程,改善了三号码头的渡运条件。“十一五”期间,蚌埠水运迅猛发展,先后完成了蚌埠新港、蚌埠复线船闸、蚌埠港液货专用码头等一批大型水运建设项目。至2010年,蚌埠港拥有码头泊位57个,其中1000吨泊位2个,300~1000吨级码头泊位9个,设计年综合通过能力370万吨。

三、蚌埠交通百年公路发展历史

1911年5月,蚌埠淮河铁路桥的建成通车,开启了蚌埠发展的序幕。蚌埠经过百年的发展建设,已由原来的小鱼村,一跃成为安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和皖北的商贸重镇。

蚌埠起于交通、兴于商贸、利于运输。蚌埠公路运输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多为客货兼营,至蚌埠解放时,本市客货车辆还不足50辆。改革开放后,蚌埠公路运输行业走出了一条“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稳步推进”的道路运输发展路子,初步形成了以蚌埠为中心,北上南下,外联内环,通省达市,连接县乡的道路客货运输网络。

开辟首条客运班车。1939年,日伪合资兴办蚌埠兴业汽车公司,购买12辆中型客车,开辟蚌埠至怀远李嘴子的专门客运班车。抗战胜利后,原有车辆损坏较多,客运多由货运兼带,或旅客以马车、人力车代步。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客运量有所增加,到1966年,客运量达165.12万人,周转量达6346万人公里。改革开放后,蚌埠道路客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运输能力、运输组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行业发展的良好态势。1998年,实现“集中售票,统一排班,分片发车”的有序客运市场。2001年以来,稳步推进班线客运公车公营改造,至2010年,全市累计完成12条班线的改造工作,公车公营率达32.5%,在全省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2001年2月,成立了安徽飞雁蚌埠快速客运有限公司,实现了“组织化经营,员工化管理”,日发送旅客1300人/次。2003年,首次对客运班线实行分类管理试点(差异化管理),实行“优质优价”。2005年以来,推行短途客运“公交化”改造,开通了市区至怀远县南、北两条客运线,至滁州市凤阳县客运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短途客运“公交化”。农村公路推行村村通班车。2003年以来,推行“村村通班车”,至2010年,蚌埠农村已通水泥路、沥青路的748个行政村中,开通班车的行政村有742个,通达率为99%,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出行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010年8月,蚌埠在市长途汽车中心站设立合肥骆岗国际机场蚌埠城市候机楼,开通蚌埠至合肥骆岗国际机场直达班车;同年加快班线客车更新改造步伐,全年更新客车64辆。至2010年,全市共有客运经营企业7家,客车822台,道路客运班线242条,日发班次1069次,日均运送旅客2.94万人次。2010年,完成公路运输客运量1.1781亿人,客运周转量47.1079亿人公里,创历史新高。

★场站建设日趋合理   蚌埠长途客运在发展的同时,场站建设也日趋合理。1950年7月,皖北行署在二马路蚌埠转运站的基础上,建成客货运输车站。1963年8月,在市郊雪华公社兴建占地6700平方米的客运站。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客运场站建设也加快推进。1985年新建怀远汽车站;1992年新建五河汽车站;1994年新建蚌埠汽车中心站;1995年新建固镇汽车站;1999年新建怀远汽车站;2000年建成蚌埠市客运西站;2007年5月,建成蚌埠客运北站;2008年9月,新建蚌埠客运南站。2000年至2010年分别对各站的硬件设施进行现代化功能改造,大大地改善和美化了候车环境。目前,蚌埠长途汽车中心站是皖北大的汽车站。如今蚌埠的长途汽车候车大厅,大都安装空调、电子显示屏,不间断向旅客预报车次和发车时间,多个检票口可同时开启,多个微机售票窗可同时售票,大大减少了旅客的滞留时间。

 
地址:蚌埠市沿淮路255号
邮编:233000 电
话:0552-3028828

免责声明:
此页是<安徽蚌埠市交通运输局>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